苦难曲线

随着年纪的增大,我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的无奈与焦虑。

而这些有心无力,我认为多来自于需求和生产力之间的不匹配。

以毕业踏入社会为开始,你一开始的主要需求是温饱。即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,解决房租、三餐和一些简单娱乐的经济基础。这时候你投入的生产力主要就是作为公司新人(初级员工)所投入的。

三五年之后,你的需求有职场晋升、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付出、买房买车结婚、解决一些建康问题等。这时候,你需要在每个方面都要有投入,但你的生产资料依旧是(个人可用劳动时间 * 单位时间所产生价值)。

再往后,你需要扶养子女、赡养老人、解决生活的巨大意外风险(个人职场竞争力下降、裁员、重大疾病、关系破裂、人际关系矛盾等),但之前所产生的投入(房子还贷、上班加班…)依旧在消耗你的生产力。

111

横轴为时间,纵轴为你所产生的累计价值或需求所需的价值

我觉得大部分人的轨迹都是都是O(n),即单个体付出劳动力(理解给出一份力,拿一份报酬),倾斜的斜率则由技能决定(比如从事互联网岗位可能比餐馆服务员每天的工资高一些,同一个岗位高级经理比低级薪资也高一些)。

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个人所面对的需求增加,则最少是 O(n * logn) 甚至斜率更高的一些。因而,大部分人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大。

当然,国人经典的解决方法是开源节流,“大节流小开源”。

我挑选一些个人认为比较有效果的策略进行讨论。

大节流。
我认为有目前社会有2种是比较有效果的。
一个是“先有再说”,即只关注传统上对人生影响比较大的几个需求,可以理解为有份工作、有套房、有个车、有家庭有娃,这些必须有。
这个特征有两点,一个是基本套件必须有,品质其次,二是忽略个人更高层面的追求。
回老家考公务员、选择降维职业、到年纪没结婚必催相亲这些都属于这个范畴。

二是“没有刚需”,这个是最近几年年轻一代用脚投票的一个策略。认为需求是可以消失的,只要饿不死。比如只要不结婚烦恼少一半,不买房就有很多闲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相比与“抓大放小”,这个策略对风险更谨慎、对个体追求生活品质追求更高。他们通过“剪枝”,减去风险大、对个人价值意义大的部分,缩小需求范围,从而增强对剩下需求的满足和品质把控。

这两个节流策略,我认为是很大程度降低了需求曲线的Y值的。但仍然是高于生产力曲线的,而且这两个策略,是不存在高风险抗性的(比如意外重疾等)。
所以,这两个策略可以适当采用,但不能依赖。

小开源。
我这里仅讨论打工人。
普通打工人的开源,无非四字:“升职加薪”。
所以我才认为是“小开源”,因为这个数字一眼可以望到头。本质,并没有改变曲线的性质。
这个策略,适合在职场初期使用,积累原始资本。

改变还是需要一些“大开源”的策略。
这一块更多是我的理论认知(因为来自于他人经验或者理论,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实践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佐证)。

大开源,本质就是改变生产力曲线的性质。比如从O(n)升级到O(n * logn)甚至O(n ^2)这些。
这里只举一些例子,然后分析可行性。
Case1: 高级打工人。
这个是大部分打工人的一个出口。
即,上升到VP或者高级岗位,通过期权、股票、分红这些,突破O(n)。以及,使用公司资源开拓视野、获取学习机会、获取社会资源。
这一类,如果进入公司高层核心圈,可以认为是接近“创业成功者”待遇的一波人。
或者,就是在早期进入有潜力公司,等待期权爆炸以自由。
亦或者,选择一个具有很大放大器性质的工作,成功的短视频博主就属于这一类。

Case2: 囤积资产。
这个应该是很多经济学/理财书籍会教的一个概念。
核心的话就是: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。(购买资产这个包含的内容很多,投资也属于其中)
核心数学原理就是:复利。
即在出卖本身劳动力的情况下,增加一个O(m)。
最终是O(n) +O(m)。
比如你一年上班的总收入是10W元,你的资产的收益也是10W元。就等于有另一个和你同等生产力的你在工作。

Case3: 团队化。
和2有点像,但我想单独将,主要表达“个体操作”和“团队化”。
一个人做事情总是很慢的,但是去开工作室、开公司,则可以通过协作等方式,实现价值放大和解决很多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在经营妥善的情况下,一个10人的团队的生产力曲线,会从独立的10 O(n) 变成 O(n logn) 甚至 O(n^n)这种。

这是一些理论认知,但理论只有被演绎才有价值和可以被验证。
遂,写此文以留论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