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主义与效率追求

题图

一直以来,觉得自己是一个“追求效率”的人。
希望同样的时间,做更多的事情,这样就能比别人做到更多事情。
亦或者,同样的事情,期望自己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做完,以体现自己“更有效率”。

当然,我发现普天之下还是有很多“志同道合”的人的。
读本科的时候,书店里就有很多《21 天精通C++》、《7 天 7 门语言》…之流。
看着这些书,内心可激动了,21 天就精通一门语言,那一年就能精通 17 样东西!编程大牛的样子仿佛就在明天!

结果可想而知,我大学在一个个“短时高效”的计划受挫中度过。

后来反思,这些都是中学时代的后遗症。
初中高中,都各有 3 年准备考试(中考、高考)。相同的备考时间,只能通过自己做更多的习题册、提高做题学习的效率,增加自己的优势。
所以,在自己的脑海里,效率 = 增加时间利用率 + 单位时间内增加执行数量。
而且,每个月的月考,让自己更期待短时结果。

渐渐的,这种思维在大学演变成了“急功近利”。特别是在 18 岁天才、最年轻教授… 这种年轻有为的耳闻的鸡血下。

就这样,我度过了整个大学和毕业后头几年的时间,留下无数有头无尾的计划…

认知的改变,源于一件和工作、生活都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。

2017 年的时候,我终于下定决定去学车(在犹豫了很多年之后)。
是在年初的时候就开始学车,跟了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师傅。
大概的情况是每周周末练习 1 次,因为练车的地方很远,来回路上要 2 个小时左右。再加上 三四个人一起练。基本练一次,就要花一整天的时间。基本是早上 9-10 点出发,下午 5 点才回,自己真正的练习时间也只有 2 个小时多一些。
和普通练车情况不同的是,大家都练得很好的情况下,而且每周一次不缺课,教练却一直不提让我们去考科二科三。
就这样,我花了整整 15 个月,才结束学车之行。
也就是,我 15 个月的绝大部分周末的一天,都在这件事情上了。
“这真是跟了一个极没效率的师傅呀!”

在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后,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学到了什么。
即使拿证很久不开车,也能很清晰的记得、感受出当时开车学到的东西。
“这和我大学暑假,花 20 天泡图书馆刷完一门厚厚的java书,然后下一学期很快就忘记大部分内容的感受,完全不一样呀!!!”
并且,我似乎更有耐心了。

后来的时候,我开始尝试给自己定 5 年计划。
计划里的每一件事,都是要花半年或者以上时间才能做完的。5 年加起来,总共也不超过 10 件事情。
我把学车,作为第一件事。
其他的大致属于这些类别:学习一些重要的技能、缺陷的改善、重要方向的突破等。

从一开始,勉勉强强的只能完成一件事,到后来有比较好的进展。
我发现自己逐渐变成了一个长期主义者!!!

长期持续得来的结果,带来价值的半衰期一般很长,反而变得很有效率。
它们不是”Easy come, easy go”。